跳至正文

四川再生稻再创奇迹,勇夺丰收高峰!

中国科学院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专家齐聚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,共同见证了一项农业奇迹的诞生:四川再生稻的产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,平均每亩达到了惊人的517.4公斤,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。这个丰收的季节,中稻收割接近尾声,而再生稻则成为了农田的“明星”。让我们一起回顾再生稻的发展历程,了解它是如何在四川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持续演绎奇迹的。

再生稻,一种神奇的水稻,顺应了农民们的期盼。它在水稻栽培历史悠久的中国拥有独特的地位。当头季水稻刚刚收获,稻桩上的腋芽就开始休眠。在适当的光照、温度、水分和养分条件下,这些腋芽约两个月后会重新萌发,发育成穗,成就新一轮丰收。

这种“一种两收”的栽培方式不仅反映了劳动智慧,而且为那些光温条件“一季有余,两季不足”的地区提供了解决增产难题的新思路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,而四川一直致力于再生稻的生产和研究。

回望历史,我们可以看到四川再生稻发展的峥嵘岁月。早在1937年,四川大学农学院(现四川农业大学)的杨开渠教授就提出了一年内的紧急增产计划,推动再生稻的种植,以应对抗战时期的粮食危机。据了解,杨开渠教授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再生稻的学者之一。他的建议使再生稻率先在四川地区试种,然后向长江流域推广。据统计,1941年到1945年,再生稻在四川推广了50余万亩,产量达3000余万斤。

1991年,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孙晓辉领导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,以表彰他们在再生稻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突破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水稻栽培技术的进步,为再生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。新的种植制度“杂交中稻+再生稻”得以落地,为四川再生稻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进入新世纪后,通过改进再生稻粒芽肥技术等方面的改进,再生稻的产量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。富顺县的一次拜访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刻。再生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赞扬富顺县成为了再生稻之乡。四川再生稻凭借长期的研究和实践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,成为中国甚至全球再生稻生产的佼佼者。

技术不断累积,增产质变不断发生。四川再生稻始终走在了世界的前列。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徐富贤研究员团队,通过研发专用复混肥料和粒芽肥施用方法,农机沉陷阻控技术以及栽插规格与收割机机型匹配技术等创新,为再生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
再生稻是中国农业的瑰宝,也是四川农民的骄傲。这种神奇的稻米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,也为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展望未来,我们可以期待再生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更广泛推广,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贡献更大的力量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